1、豆豆—— 庸医杀人,不必方证相反;即药不及病,已足毙人命。
2、豆豆——医虽小道,最忌读书泥而不通,诊执而不化。虽积学士,识见拘墟,足取也。
3、豆豆——医可为而不可为。必天资敏悟,读万卷书杀人者而后借术以济世,不然鲜有不是以药饵为刀刃也。
4、豆豆—— 医非得经论真传不可以为之学;既得,不熟读讲解,不可以为之学;即讲解,不虚心揣摩,不可以为之学;既心领,不能辨别群讹,不可以为之学;即辨别,不温故知新,不可以为之学。
5、豆豆——始病者,当依形以断病症,依势以决治法。故为医者,须先知病之形势。
6、豆豆——医者推求证治,始于六气,混入六经,发为六证,施以六治,而辨以六难,绳以六律,贯通六六三十六法之中,错综变化,守经达权,则医术思过半矣。
7、豆豆——诊间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
8、豆豆——古人云“循名责实”,惟研究中医学,应循实以责名。
9、豆豆——医哲结合,相得益彰。
10、豆豆——涉山必历层瞪,登屋必藉高梯;欲明《素间》之旨,必赖后人之解说。
11、豆豆——医非博不能通,非通不能精,非精不能专。必精而专,始能由博而约。
12、豆豆——识证不明,开口动手便错。
13、豆豆——医非博不能通,非通不能精,非精不能专。必精而专,始能由博而约。
14、豆豆——医道在乎识证、立法、用方,此为三大关键,一有草率,不堪司命。
15、豆豆——前事者为后事之师,若师其意而通变其法,则得之矣。
16、豆豆—— 尝思用药如用兵。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,而后可用之以制敌;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,而后能用之以治病。
17、豆豆——因名立方者,粗工也;据症定方者,中工也;赞症中审病机、察病情者,良工也。
18、豆豆——医者生命所托,必其人具有非常聪明,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,察天地之气化,辨药物之繁啧,临证疏方适合病机,救人生命。
19、豆豆——夫卖药者不知医,犹之可也。乃行医者竟不知药,则药之是非真伪,全然不问,医者与药不相谋,方即不误,而药之误多矣。
20、豆豆——学术但求理旨纯粹,不分新旧古文,否则难免偏执之弊。
21、豆豆——古文甚简,所言恒苦不详,读者贵能贯通,前后互证,洞明其理,自然不误。
22、豆豆—— 古者上医相色,色脉与形不得相失。
23、豆豆——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,宜应精思。必通十二经脉,知三百六十孔穴、荣卫气血,知病所在,宜治之法,不可不通。
24、豆豆——吾济治医,以治病有效为主,不以议论动听为主。唐宋以后医家,言论批谬。百出。
25、豆豆——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,宜应精思。必通十二经脉,知三百六十孔穴、荣卫气血,知病所在,宜治之法,不可不通。
26、豆豆——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。由博而返约,推十而合一者,又精义之事也。吾愿世之治《伤寒论》者不薪于为博士,而薪于为铃医。
27、豆豆——善读书者,在能为其通。此古人读书,但观大略,所以可贵。须知提纲不误,小节自不能惑。
28、豆豆——夫医者以愈病为职,不贵其明于理,而贵其施于事也;不责其言有物,而责其治有效也。
29、豆豆——医者之于病人及病家,处处当以诚意为应接。不可有机心,一有机心必多误会。既有误会,未免歧路之中复有歧路,亡羊不可追矣。
30、豆豆——胸有主宰,则纷歧之议论,皆足助我之理解。
31、豆豆——药当与病相得。药与病相得,药中病则病愈。药反病则病危。故有服药少许,下咽竟死者,非药杀之,病杀之也?
32、豆豆—— 凡治学,当胸中先有线索,然后能将所得连成一串,积久自然有成,研求自有意味。否则,旧注虽多,异说纷纭,徒乱人意。
33、豆豆——医术之精粗,在能辨证。辨证之真确,在能明理。
34、豆豆——各注家之所以误,在崇古思想太过而疏于医理。
35、豆豆——读古书,贵在别有会心也。
36、豆豆—— 药不中病则伤正气。伤其下则正气浮越而上逆,伤其中则正气解散而外张。脉症虽有似实似热之时,而一询其来路,若治之太过则属气从内夺,正气夺则虚,明眼人不当为所惑也。夫一·证而虚实互异,用药稍讹,而生死效分。
37、豆豆——先明阴阳,次识脏腑,补泻.得宜,治有何误?贵临机之通变,勿执一以成模.。
38、豆豆——必须知诸家之有所长与诸家之所.短,而取其所长,舍其所短,互柑参考补用。聚群众之精华,成一己之利器。方能有中而不偏,有济而无债也。
39、豆豆——有邪不除,淹缠日久,必致杜康。庸医望之,辄用补剂。殊不知无邪不病,邪去而正气得通,何患虚之不复也。投补则邪气益固、正气日郁,转郁转热,转热转瘦,转痰转补,乃至骨立而毙,医之咎也。
40、豆豆——学者能以举一反三,自有无数法门。又何至开卷了然.,临诊盲然,而胸中毫无所主者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