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豆豆——能善养性者,皆先候腹空,积饥乃食,先渴后饮,不欲触热而饮。饮酒伤多,即速吐之为佳。亦不可当风卧及得扇之,皆令人病也。
2、豆豆——宁少毋多,宁.优毋饱,宁迟毋速,宁热毋冷,宁零毋顿,宁软毋硬。此六者调理脾胃之要法。
3、豆豆——夫菩养生者养内,不普养生者养外。养外者实外,以充抉悦泽,食欲悠情为务’,殊不知外实则内盛也。善养内者实内,使一脏腑安和,三焦各守其r位,饮食常适其宜。
4、豆豆——饮食之节制,暴饮过食,乃损伤消化器之大原因,必宜慎之。
5、豆豆——空腹莫多言,最能伤气。中午必须饭,饭必满量而止,则神气自旺。晚餐微酣,不可过醉,亦不可.过饱,自然神清气爽。
6、豆豆——饮食之节制,暴饮过食,乃损伤消化器之大原因,必宜慎之。
7、豆豆——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、故善养德者,慎言语以远害;善养生者,节饮食以却病。
8、豆豆—— 第一择饮食,且在为之节制。谚云病从口入,非所以戒慎饮食乎?
9、豆豆—— 饱则伤肺,’饥则伤气。常须少食肉,多食饭,勿食生菜生肉,令人伤胃。一切肉唯须煮烂,停冷食之。食毕当漱口数过,令人牙眼不败。
10、豆豆——胃之本性,饥则虚法,饱则胀闷,形寒饮冷则伤气,厚味则耗血。饮食有候,以平为期。
11、豆豆——倦时勿食,防吱睡也。磕睡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。烦闷时勿食,避恶心也。恶心则非恃不下,而呕逆随之。食一物务得一物之用,得其用则受益,不得其用岂止不受益而已哉?
12、豆豆—— 能节满意之食孚省爽口之味,常不至于饱甚者,即顿顿必无伤物,物皆为益,糟粕变化,早晚演便,按时精华,和凝上下,津液含蓄,神气安守,邪毒不能犯,疾病无由作。荣卫外故圣人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。
13、豆豆——饮食为人生大欲,拂之则颠,纵之则流,诚不可不辨也。
14、豆豆——食气胜元气者多肥,故人肥甚者多不寿。
15、豆豆——通调之道如何?愚谓食少化速,则清浊易分一也;薄滋味、无粘腻,则渗泄不滞,一二也;食久然后饮,胃空虚则水不归脾,气达膀胧,三也;且饮必待渴,乘微燥以清化源,则水以济火,下愉倍捷,四也。所谓通调之道,如是而已。
16、豆豆——未饥先食,稍饱即止,此是保脾胃良法。
17、豆豆——美食无使膺,膺则不能受。
18、豆豆——凡食之道,大充,形伤而不藏;大摄,骨枯而血t互。充摄之间,此谓和成。精之所舍,而知之所生。
19、豆豆——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甄,能推陈致新,生津快胃,所益非细。
20、豆豆——节食则无疾,择言则无祸。
21、豆豆——不欲极饥而食,食不过饱;不欲极渴而饮,饮不过多。
22、豆豆——若教一饱顿充肠,损气损脾非是福。
23、豆豆——凡食总以少为益。
24、豆豆——食治则身治,此上工医未病之术也。
25、豆豆—— 凡食无强厚味,无以烈味、重酒,是以谓之疾首。食能以时,身必无灾。凡食之道,无饥无饱,是之谓五脏之葆。口必甘味,和精端容,将之以神气,百节虞欢,咸进受气。食必小咽,端直无决。
26、豆豆——以方药治未病,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。
27、豆豆—— 口腹不节致病之由,念虑.不正杀身之本。
28、豆豆——食物无务于多,贵在能节。
29、豆豆——大抵食有所犯食,但不过食为贵,病从而生。非为不,过食自然有伤。
30、豆豆——饥而睡不安,则宜少食;饱而睡不安,则少行坐。
31、豆豆——人欲求长生者,全要饮食节制,为却病之良方。饮食之所以养人者,原取其气,不取其味,因谷味甘淡,故假五味以引之,然亦不可偏嗜。
32、豆豆——若要无诸病,常常节五辛。
33、豆豆——朝欲实,暮欲虚。朝饭细嚼,微饥而食,微渴而饮。宜淡食。食毕漱口,食后吸杯茶。食讫以手摩面,食后行百步。食饱摩腹,仰面呵气。
34、豆豆—— 俗人但知贪于五味,不知有元气可饮。圣人知五味之毒焉,故不贪。知元气可服,故闭口不言,精气息应也。唾不咽则气海不润,气海不润则津液乏,是以服元气饮酸泉乃延年之本也。
35、豆豆——日进饮食,必须碎咬细啮,徐徐咽下,方不伤脾。’食后慢行百步,用手搓摩其腹,庶几饮食可消。最忌食后就寝,耳无所闻,脾即不磨,肺气又不为之四布,惟有郁结成病而已。至于夜食,尤当屏绝。
36、豆豆——欲得长生,腹中当清;欲得不死,腹中无滓。
37、豆豆—— 古人春食凉、夏食寒以养阳,秋食温、冬食热以养阴,此四时之宜,以合阴阳,而安六腑。然天生果品,亦应候以益人,如春生梅,酸敛以平肝木;夏生瓜,甘寒以清暑热;秋生梨,甘凉以肃肺金;冬熟祀,甘温以益肾水。此即《经》言“五果。为助”,五味五色,以应五脏也。
38、豆豆——所食欲少,心愈开,年愈益;所食欲多,心愈塞,年愈损。
39、豆豆——怒后不可便食,食后不可发怒。
40、豆豆—— 五味贵得其平,不可太过,是故谨和五味,得其平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