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豆豆——学问之道,分科愈细则进步愈速。
2、豆豆——是以读书贵有主见,事理不外人,幸勿被邪僻之说以误之也。
3、豆豆——人事递变,风气遭易,岂能墨守成法,胶固不化。
4、豆豆——医道之难,难于脉。脉法之难,难于贯通。
5、豆豆——书有定应无定之病而病无定其道必穷以有定之书。
6、豆豆——医者明于阴阳气血水火离合之理,斯过半矣。
7、豆豆——由博返约,自出心裁手眼,吸取精华而用之。
8、豆豆—— 只有精思推敲,把书中有用的东西吸收消化,才能有收获。精思就要明确概念,掌握规律,综观全局,抓住主流,明辨异同,审疑间难。无心不能有得。精思和泛览互相补充,多读,能集思,也能广益。集思广益,方得精英。
9、豆豆——看医书以有创造发明,能开发人之心思为最善。
10、豆豆—— 医之治病,首重识证,次重识药。识药之要,必先明其性能。性能者四气五味、升降浮沉及归经等。
11、豆豆——不论任何学科,做学问必下一番苦功。只有达到如迷的程度,才能有所作为。专心致志是求学问的钥匙。“书痴者文必工,艺痴者艺必良。”学习祖国医学又何尝不应如此呢?
12、豆豆——行远必自迩,登高必自卑,源远则流长,根深则叶茂。
13、豆豆——学必依法,用则应不缚于法,而从容于法度之中。
14、豆豆——以勤为径,才可能攀登巅顶;以苦为舟,才能到达新的彼岸。医学科学深奥渊数,非勤苦而难成。
15、豆豆——医乃仁术,学无止境。学而不精,误人性命。
16、豆豆——将欲言医必先言阴阳,尤必先言阴阳之变化,此医之所应学而学之所以有源也。
17、豆豆——医学之道,学无止境,若谓执方治常见轻证,虽下工亦可愈病;然遇沉病、痛疾、疑难急证,虽上工亦难保毋误。
18、豆豆——东垣论著《脾胃》,实重元气,非徒为脾胃设也。汝曹读书,务须得其精髓,才能有所发挥。
19、豆豆——医不通易则术不精。
20、豆豆——治病用药需胆大心细,当机立断,不可犹像。
21、豆豆——志于学者,必自读书始。
22、豆豆——千方容易得,一效实难求。方不在多,有效则名,药不在贵,去病为灵。实践最重。病证虽千变,理法遵《内经》;规矩有准绳,间世无闲停;脚中多疑虑,枕旁书常盈。
23、豆豆——得其方而不得其意为庸医,其害可以杀人。得其意而不局其方为良医,其功足以济世。
24、豆豆——医学以经为师,明经而神其用者,惟儒医能之。
25、豆豆—— 或徒有虚名而无实学,或饱学而非通才,或通才而无卓识,李见到而无胆略,或有胆而少周详,皆不足以愈大证也。
26、豆豆——医虽小道,实通阴阳造化之徽。
27、豆豆——各家学说,互有短长,治学者不应厚此薄彼。能取长补短,其庶几矣。
28、豆豆——世以医为难,医家尤以治伤寒为难。
29、豆豆——发皇古义,融会新知。
30、豆豆—— 医言意也与病值而病愈。医与病会而医效,,意在药之先也。
31、豆豆——治病不能泥古,然不可不多读古书。
32、豆豆—— 治学的方法·一约为五宜三忌。宜坚实蓦础,宜博采精思,宜熟读背诵,宜兼及他学,宣珍惜寸阴。忌道听途说,忌浅尝辄止,忌贪多务得。
33、豆豆——无其范,不可以合土;无其则,不可以伐柯。学医之范与则,舍医书奚取焉了古之名医不复作矣。书之所存,即意之所注。读其书而不达其意者有矣。未有不读其书而能通其意者也。
34、豆豆——人不可不学,学不可不有所决择,非博览则决择无从。
35、豆豆——易者治病,难者治药。今人非已病不延医,非己治不效之病不延良医。故良医之难,不能为庸医治误投之药,则不能为病者求可回之生矣。
36、豆豆——学必由博而约,约者精深而归也。医亦然。
37、豆豆——医道通于天,五运六气,天地门户,其本耳。
38、豆豆——医不由学问来,终不能精。
39、豆豆——泥以古方,或失则诬;执以浅见,或失则谬。若不神明变通于其中,而妄语医理之浅深,实不知医者耳。
40、豆豆——士泥古而决今,迂儒也。